还在为AI技术变革感到焦虑?不如读下马克思的观点

  • 2018-09-26 10:58
  • 网易智能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马克思曾被很多国家主流媒体评选为“千禧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他生于1818年,逝于1883年。然而,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直到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才正式提出;如今和我们形影不离的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的美国阿帕网。

  虽然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这位老先生还享受不到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高级的玩意儿,不过他和我们一样都经历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变。只不过马克思当时经历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跨越,而我们正处在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飞跃式发展。

图:马克思在演讲

  身处技术变革之中,我们体会着相似的时代焦虑

  马克思所经历的大机器生产时代,从使用机器进行简单生产,到机器化大生产,再到建立自动化机器体系。机器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机器替代了简单劳动力,失业的工人对机器“恨之入骨”,他们砸碎机器,捣毁工厂,宣泄着技术变革带来的焦虑与不安。

  而回到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同样让人们产生焦虑情绪,人们心存疑虑:人工智能控制人类的“奇点”何时到来?

  霍金认为,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他曾向英国《独立报》表示:“人类必须建立有效机制尽早识别威胁所在,防止新科技(人工智能)对人类带来的威胁进一步上升。”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接受纪录片《你相信这台计算机吗?》的采访,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能创造出“一个不朽的独裁者,人类永远都无法摆脱他们的统治”。

  以霍金、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悲观派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将带来大规模失业和没有约束的军事化用途;再发展下去,人工智能将因为失控而造反,即使设置道德戒律,它们也会不可避免地学坏;更危险的是,人工智能会比人类更聪明,一旦人工智能研发追求“超人”,至善全能的人工智能将消解人类的生存意义。”

图:马斯克与扎克伯格的观点针锋相对

  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焦虑,马克思怎么看?

  对于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焦虑,马克思也早有洞察。他发现,人们在面对高新技术的时候,通常会产生如此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知道科学技术是理性和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害怕科学技术会变成一种发展得超出人类控制的不道德的和无人性的工具,一架吞噬一切的没有灵魂的凶残机器”。

  然而,马克思曾明确将机器与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区分开来,他肯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马克思说:“机器正像拖犁的牛一样,并不是一个经济范畴。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社会生产关系,才是经济范畴。”马克思在此指出:“加入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后,劳动资料经历了各种不同形态变化,它的最后形态是机器,或者更确切些说,是自动的机器体系。”当机器生产进入自动的机器体系阶段之后,工人与机器的关系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分工在机器生产条件下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即:“把工人的操作逐渐变成机械的操作,而达到一定地步后,机器就会代替工人。”

  伴随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器逐渐取代人类的一些工作岗位成为大势所趋。然而,马克思认为,技术是属人的,技术无法脱离人类而单独存在。人类创造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或者替代人类做某些事情。技术的出现除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以外,更是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重要力量之一。

  之所以会出现“机器排挤人”的现象,甚至“机器统治人类”的恐慌,问题并不在于机器本身,机器作为一种科学技术,是作为生产力而存在的,问题的症结在于生产关系——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激化了社会矛盾。

  正如马克思所说:“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因此,如果马克思生活在今天,大体也不会认同人工智能悲观派“机器统治人类”的观点,而会将人机矛盾的解决诉诸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从生产关系上改变社会矛盾。

  人工智能会否推动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类的自由解放?

  回顾人类思想史,对于未来理想社会形态的讨论是思想家永恒的主题。柏拉图希望铸造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让全体公民都感到最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也曾思考,什么形式才是最好而又可能实现人们所设想的优良生活的体制?莫尔设想构建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可以自给自足地实现生产,物质生活和道德生活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哲人们对于未来理想社会形态的追求一脉相承,而作为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图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社会成员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此所实现的人的解放不仅仅是社会层面的,更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然而,马克思也深刻认识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可以预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大大解放人类劳动力,带来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类的自由解放,但是限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这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在马克思的时代很难成为现实。

  现如今,伴随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曾经三起三落的人工智能也再次迎来自己的春天。智能手机、无人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人脸图像识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更多的现实场景中“落地开花”,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在扎克伯格、拉里⋅佩奇、吴恩达这样的人工智能乐观派看来,技术进步几乎总是带来积极的影响,而阻碍这一进步不仅是糟糕的,而且是有违道德的,因为它剥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谷歌CEO 桑达尔⋅皮查伊也曾在公开信中表示:“很明显,技术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提高全世界数十亿人的生活质量。”加拿大人工智能专家彼得⋅诺瓦克相信:“世界将在一段时间内走向更大的繁荣,特别是经过了上两个世纪的加速发展之后,不仅是计算将无处不在,相对的富裕也会无处不在、唾手可得。”

  由此可见,创造理想的社会形态、造福全体人类成员成为马克思与人工智能乐观派心意相通之处,而人工智能技术或许能够为马克思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一条可行性的路径。

  依靠人工智能,我们可以展望怎样的社会图景?

  1、帮助解决世界三大难题

  战争、传染病和饥饿一直是人类生存面临的三大敌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历史上的几次技术革命都增强了人类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对于全球的繁荣,尤其是对疾病、暴力和粮食问题的解决有决定性的意义。

  2、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智能时代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重要的还有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技术是无国界、无阶级、无等级的,因此,技术的进步和共享将极大地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平等。并且,人工智能也能够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对社会治安等问题进行规范和改善,从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3、让个人成为自由的人

  未来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人工智能尽管让一部分人失业,但却帮助人类做了绝大多数的工作。同时由于人类借助人工智能所创造出的财富足够全世界所有人使用,因此绝大多数人实际上被解放出来,可以做他们更加想做的事情。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就会成为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由的人,而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微观基础。

  4、“有闲阶级”的诞生

  如果养活所有人的财富可以由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少数工作的人来实现的话,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尽管他们丢掉了工作岗位,却获得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由。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所谓人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可支配的闲暇时间的增加。马克思认为,闲暇时间是指人们从事直接生产活动以外用于休息、娱乐和发展个人才能的时间。由此,人们日益关注自己的心灵,与之伴随的,则是对外在利益冲突的摒弃。

  在《人类3.0:不断进步升级的人类》一书中,面对智能时代对人类的巨大塑造作用,作者诺瓦克也不禁感慨:“马克思是对的”,因而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终极的辩证假设或许将要实现。

  参考文献:

  陈凡、程海东:《人工智能的马克思主义审视》,《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1期

  赵磊、赵晓磊:《AI正在危及人类的就业机会吗?》,《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黄欣荣:《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共产主义》,《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年第5期

  周嘉昕:《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刘仁营、刘娟:《马克思“机器排挤工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2期

  王莅:《马克思讨论“机器问题”的三种语境——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机器与工人矛盾关系的哲学探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4期

  高奇琦:《人工智能、人的解放与理想社会的实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原标题:还在为AI技术变革感到焦虑?不如读下马克思的观点|人工智能|人类|机器)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