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推进多年 银联为何还是难打开外国人的钱包

  • 2018-09-29 09:08
  • 澎湃新闻

  “十一”出境高峰将至,银联又做足了打开人们钱包的准备。

  与往年一样,在公布各项消费优惠的同时,银联还搬出了一组数据来展示其在全球范围内铺设开的巨大网络:

国际化推进多年 银联为何还是难打开外国人的钱包

  今年9月中旬,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银联准备在英国等国推出品牌卡,进一步在欧洲市场扩张。银联国际欧洲分公司总经理魏志宏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他们希望面向的是欧洲市场的当地客户,而不仅仅是从欧洲前往亚洲的人们。

  2015年中旬,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曾透露过银联国际化的三个步骤:第一,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行卡服务到哪里;第二,逐步在当地发卡,为当地人服务;第三,和当地合作伙伴一起成长,为共同持卡人提供增值服务。

  鼓励国人“十一”出境消费和开拓欧洲市场,对应的分别是银联国际化的第一步和第二步。

  海外市场是开拓了,但使用银联卡消费的主要是中国人

  从现状看,银联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是正确的选择。

  经过16年的开拓,国内的银行卡市场已十分成熟,留给银联的上升空间已十分有限。而移动支付市场,则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统领着,短期内要靠“云闪付”等新产品颠覆这一局面并不现实。

国际化推进多年 银联为何还是难打开外国人的钱包

  不过,想让中国市场以外的消费者用银联卡消费(尤其是在本地消费),并不容易。

  尽管从2015年起,中国银联在交易总额和发卡量上均超越Visa,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卡清算组织,但是其境外发卡数量在全球发卡总量中的占比一直维持在1%的水平。这意味着银联在海外用户中的普及率仍很低。

国际化推进多年 银联为何还是难打开外国人的钱包

  而根据《2018尼尔森报告》中的数据,在银联与Visa和Mastercard展开竞争的四大主要市场中,除亚太地区之外,银联占据的市场份额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国际化推进多年 银联为何还是难打开外国人的钱包

  银联的极速发展,依赖的仍是其对人民币交易结算的垄断

  与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且在纽交所上市的Visa和Mastercard相比,银联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

国际化推进多年 银联为何还是难打开外国人的钱包

  只不过,这种惊人的速度是建立在对中国市场(除港澳台地区)的垄断之上的。这家国有控股集团于2002年3月26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最初的目标是建立和运营全中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实现中国银行卡在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

  2003年1月1日,银联即宣布,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银联卡联网通用。这种畅通无阻的发展,是银联的两大境外竞争对手Visa和Mastercard无法奢望的。

  而随着中国消费者的腰包不断变大,推动他们携银联卡出境消费,成了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毕竟,中国境内所有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上都带有银联标识。银联需要做的,无非是努力与境外的金融机构、商场、酒店等达成合作,使他们的支付系统能够受理银联卡。

  由于银联至今仍是银行卡的唯一人民币交易结算渠道,这一过程也推进得十分顺利。对于境外的各类机构而言,接纳银联卡,就意味着打开了中国消费者的钱包。

7年前,伦敦哈罗德百货成为首批安装银联POS终端的英国零售商之一,他们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自从伦敦分店安装了75台中国银联终端机后,该店对中国富裕游客的销售额增长了40%。《金融时报》幽默地将这一现象称为“银联卡效应”。

  不过这种效应能不能在中国消费者之外的群体身上发挥同样的作用,则是一个未知数。

  借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后来者居上的经验,银联进一步实现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进行创新,即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且安全的支付方式。

  按照贝恩公司(Bain & Co)在北京的金融服务业合伙人项安达(Alfred Shang)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的说法,银联必须仔细考虑自己的商业模式:“如果他们只是与Visa和万事达玩‘我也能做到’这种战略,那真的没什么意义。”

  (原标题:国际化推进多年 银联为何还是难打开外国人的钱包|银行卡|visa|中国银联)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