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知识点”:你所不知道或知道的短视频(下)

  • 2019-04-21 21:10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继《10个“知识点”:你所不知道或知道的短视频(上)》发表后,笔者收到了很多鼓励和意见,甚至是催更…此处必须要感谢大家!之前提到的微观的产品功能细节的分享和讨论,欢迎拍砖~

六、短视频的UI手势逻辑

针对前篇中提到的几款主流短视频APP,可以发现,只有抖音和微视在首页推荐页面是以视频流的形式为用户展现推荐或热门的视频内容,使用户能够快速适应并沉浸于其中消费。

在对应的UI上,只有在打开视频流推荐页首屏时,下拉才会是刷新流,在其余屏下拉均是返回上一屏视频,即除首屏外,其余屏上下滑动仅为观看下一条/上一条视频。

相应的,在用户沉浸式播放中,可单击视频直接暂停,相较于观看中无法暂停或单击一下在屏幕出现暂停按钮后再点击才可暂停类似的操作,用户更加方便上手。

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设计行得通?

笔者认为,用户在视频推荐流的消费中,除刷新或表达观点态度(赞评转)外,其余无法本质地去改变推送内容和先后顺序,顶多只是前端用户的行为不断影响着后台的算法去判断用户可能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那就多推一些相关的视频给用户,剩余留给用户的操作就只剩下播放或者暂停或者跳出关闭了。

沉浸式消费给用户带来的好奇程度和新鲜感要远大于视频列表,到用户观看到具体视频内容之前,用户都不会知道接下来要看的视频会是什么,因此看了几屏的视频后,用户需要一键置顶功能再刷新整个推荐流的可能性会比较小,而且意义也不大。

故从这个角度猜测这可能是目前产品设计上没有添加这个功能按钮的原因之一吧,同时也印证了当前设计的逻辑和可行性。

大部分短视频APP在首页都是以列表的形式推荐视频,如快手,美拍和火山小视频。

以iPhone7体验为例:一屏展示4个视频,相较于沉浸式的视频流,用户可通过上下滑动屏幕凭借视频封面等相关信息来直接选取想看的视频,在首屏下拉即为刷新整个列表。

但这三个APP也存在些许差别:快手比较独特,选取列表中任一视频播放时,向上滑动后引导用户进入视频简介及评论区,向下/右滑动回到视频列表,不操作会重复播放此视频,无暂停也无播放进度条,因此用户在内容消费上不具备连续性。

美拍和火山小视频则虽以视频列表的形式展现全部推荐视频,但列表不是统一一个视频流,列表中的视频不存在先后播放的关系,反而是列表中的任一视频都组成了独立的视频流。因此点击单个视频进行播放时,不存在首屏刷新的操作,上下滑动可播放相关视频(同类别的或是不同类别根据后台判断的用户的兴趣点按一个比例提供),向右滑动返回视频列表。

美拍在视频播放时单击会出现暂停按钮,而火山同快手一样,无暂停功能。列表的形式给了用户对内容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能够使用户通过相关信息提前确认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选择观看,但也因独立视频流的形式给用户留下了探索的空间,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列表中单一视频组成流相较于列表统一流的形式,用户持续消费,提升使用时长的几率更大,附着力和代入感更强。

短视频应用让用户不断上瘾,算是一种习惯养成类的产品。在智能触屏手机出现后,交互是用户与APP直接接触/交流的部分。当用户习惯去使用并不停使用短视频APP时,那同样会习惯于应用中的不同手势的变换。笔者推测,未来短视频行业手势的设计是值得设计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方向。

七、短视频中“负向反馈”的学问

当前很多产品在用户负向反馈方面做得都非常谨慎。在短视频APP中,常见的是通过“不感兴趣”,“减少类似作品”,“屏蔽”等来表达用户对于该视频或该用户的负向态度。以当前主流的短视频APP为例,综合上述两种展示推荐视频的形式,在设计负向反馈时对应也分成了两种形式:

一种在首页推荐流中,如抖音,微视,用户可长按视频出现“不感兴趣”或者点击转发/分享按钮后出现“不感兴趣”选项即可表达,操作完成后,会提示用户后期将减少此类视频的推荐;

另一种是在视频列表中,如快手,用户长按视频时需要选择原因来减少类似作品,包括不感兴趣及原因(可多选),即:作品质量差,看过类似作品,不看该作者,作品引起不适。当选择“不感兴趣”时,直接提示用户作品现已被隐藏,之后会减少展示类似作品;若选择具体原因,则需要用户在选择后进一步点击确定才能完成此负向反馈。

而在美拍,长按视频可选择理由(单选)精准反馈,包括不感兴趣、看过了、内容不好看、不看该作者视频、减少推荐此类视频这5中选项。且均为一步操作,操作完成后,与快手的提示语类似。

火山小视频在列表中长按视频直接出现“不感兴趣”,用户选择后提示用户将减少推荐类似内容。

在选择视频播放时,不管是快手、美拍还是火山,均为点击相应按钮会出现“减少类似作品”/“不感兴趣”,效果与列表中显示一样。

从上述体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内容分发逻辑和部分产品功能设计上,抖音和微视,快手和美拍,这两组分别更像,而火山小视频稍显独特一些。火山小视频增设了“踩”的功能,在视频播放界面,用户点击“踩”后,视频仍在列表中,这点和点击“不感兴趣”后的效果不一样。同时,用户在自己的主页看不到踩的痕迹,区别于点赞功能。

(1)为什么会设置“踩”这样的功能?

笔者认为,“踩”相对“不感兴趣”而言是全局的。用户通过“踩”来表达对视频内容的强烈不认可,当踩同一内容的不同有效用户(除恶意表达的僵尸用户外)多了,后台算法会判断出该视频质量可能确实是有问题的,同步会做相应降频或下线策略,这是“踩”对内容的基本判断。

而“不感兴趣”更多的是对用户自己或同类用户的。用户用它来表达内容的不合适或相关性弱,同时也帮助后台了解用户的兴趣爱好,做好内容和用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然,“不感兴趣”可能在某一程度也涵盖了“踩”的原因,但程度不一。如果后台将用户贴上标签分成了好多类,再将对应类别的内容推荐给用户时,某一类别的用户操作“踩”后,应该也会相应影响同类型用户的内容推荐。

仔细想想,“踩+不感兴趣”和“选择理由+不感兴趣”这两种方式实则效果是差不多的。“踩”代表用户对内容不认可,不认可可能来自于对视频内容本身或是对视频创作者等。

为什么有的APP设置“踩”而有的没有?

关键在于平台想要如何了解用户对内容的看法,对内容打多少标签罢了。没有“踩”仅仅只有“不感兴趣”,其实也是可以通过正向反馈(转赞评等)的分析来判断内容好坏的。只是踩更能说明用户强烈的态度而已。

(2)哪种方式对于用户来说更合适?

没有合不合适,只是看是哪种场景能给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就能留住用户。

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多的是需要引导用户不停观看提供的内容,提升使用时间。如果让用户在本想摆脱无聊并获得快乐的状态中突然停下来思考去选择不感兴趣的原因,我想用户是拒绝的,此刻需要做减法,“不感兴趣”一键按钮就是平台精简后的结果。

在视频流推荐中用户的选择权相比列表来说要少一些,笔者猜测后台算法中只会区分感兴趣和不感兴趣两种,其余通过观看时长,观看完整度,用户正向反馈,运营等指标综合为用户做出推荐。只能说选择原因在这个场景中是不适合的,而不是不好的。

在列表中,最初就给了用户选择的权利,不管是单一视频流还是列表统一一个视频流,用户可上下滑动列表凭借简略的视频信息来初步选择自己想看的,因为有了这个做铺垫,在此基础上再让用户选择细化的原因去帮助后台更加了解用户和内容,这也是合乎逻辑的。

但是令笔者感到疑惑的一点是,在列表中需要点击进入到播放视频页面,真正观看时用户才能给出相应原因去表达态度,那么用户再返回到列表表达不感兴趣的原因的概率有多大?

笔者一直在思考长按视频的场景,用户只能对重复内容,不喜欢的作者这样直接的原因立刻做出判断,其余选项均需要在播放页面或播放后才可认为是有效表达,而在播放页面,有其他按钮可以帮助表达态度,不必一定要返回列表。

当然反过来思考,若遇到在观看视频内容后还要特意返回列表去做负向反馈的用户行为,反过来更能帮助后台有效地判断此类内容对该用户或该类用户的价值。

八、短视频前端展示数据知多少?

通过对抖音、西瓜、火山、快手、梨视频、美拍和微视的使用和体验,笔者认为大概可以从以下6个维度去探讨不同APP在不同界面展示数据存在差别的思考:

原标题:10个“知识点”:你所不知道或知道的短视频(下)|3年| 中级| 短视频|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