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柴烈火》的版权争议,是否可以用区块链来解决?

  • 2019-04-26 09:25
  • 3T比特

近日,自媒体“呦呦鹿鸣”的《甘柴劣火》一文刷爆朋友圈,成为10万+。而财新记者王和岩随后在朋友圈表达不满的截图,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媒体界的热议:《甘柴劣火》的操作手法,是否属于“洗稿”,是否存在侵权。

对版权的关注不限于媒体圈。在科技界,许多人都在试图用各种技术手段,解决抄袭、洗稿等版权问题。

区块链,也是他们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百度、360等巨头,都相继推出过区块链版权保护产品。

那么,区块链如何解决版权保护问题?它能做到的是什么,做不到的,又是什么?

01“洗稿”争议

内容创业时代,有关自媒体对机构媒体报道“抄袭和洗稿”的争议,屡见不鲜。

近日,自媒体“呦呦鹿鸣”的一篇10万+文章《甘柴劣火》,就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据自媒体“山寨发布会”统计,这篇文章的前五小节中,来自财新记者王和岩报道的信息块,分别占了33%、16%、100%、85.7%和38.9%。

而众所周知的是,财新为了探索严肃媒体的盈利模式,在内容领域率先建立了付费墙——目前,财新通一年收费498元。王和岩的相关报道,就发在这堵“付费墙”内。

争议出现后,《甘柴劣火》作者辩称,财新网的报道本身是公共行为,自己将媒体作为报道主体,理所当然。他还称,《甘柴劣火》是“独家叙事”。

但有澎拜新闻网友不认可这种说法:“就是不花钱拿别人的卤肚儿、卤肝儿,做了一个拼盘卖钱。卖肚儿的谴责卖拼盘的不该不花钱拿自己的肚、肝去挣钱。卖拼盘的理直气壮地反驳:

拼盘是我亲手切的、调汁是我亲自拌好的,凭什么你能卖钱我就不能卖钱?”

在媒体界和新闻研究界,围绕此文是否属于“洗稿”,人们展开了激烈讨论。

何为“洗稿”?

不同于直接抄袭,它是指用更高级的手段,对他人文章进行改写,并伪装成原创。其常用手法包括:更换同义词、摘抄多文、颠倒语序、杂糅叙论等。是否抄袭,相对一目了然,而高级的洗稿,在法律上很难被直接认定为侵权。

《甘柴劣火》引发的争议,恰好暴露出自媒体时代,严肃原创报道版权保护机制面临的困境:“被引用”成本低,维权取证和判定难。

而对于引用多少算抄袭、对原作改头换面多少算洗稿,业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这样的情况下,区块链,能解决版权保护中存在的诸多难题吗?

实际上,已经有人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出现了多个基于区块链的版权平台,比如Binded、COPYTRACK,以及纸贵科技、百度图腾、原本区块链、保全网、360图刻等。

出现版权纠纷时,如果侵权者不能自证更早持有这一作品,便可能会被认定为侵权,“技术其实并不复杂。”

但在2015年,区块链的概念还未被广泛接受,市场接受度很差。另一方面,存储在区块链上的证据,能否被司法机关采纳,仍是个未知数。

种种原因,使“先驱”成了“先烈”。

02多重探索

与传统的版权解决方案相比,区块链版权方案最大的优势,是手续简便、成本低廉。

以国家版权局提供的著作权登记为例,目前,著作权证书的登记价格为每件800元左右,而证书的发放周期,长达1-3个月。

而在区块链版权平台,版权所有者需要支付的费用,只有平台的服务费与部分区块链上的矿工费。而版权确认所需时间,可能只是一个区块的时间,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区块链技术平台来说,仅为几秒钟。

在单纯的版权确权、存证之外,新一批的区块链版权从业者,开始将目光聚焦到版权链条的后半部分——为版权作品提供交易与维权服务。

以“原本区块链”为例,这家企业除了为版权所有者提供版权上链服务外,还在自己的平台上上线了自助版权交易、全网侵权监测、法律维权等服务。这些服务,也成为了如今区块链版权服务商的标配。

区块链不仅仅可以用于版权信息的存证保护,也可以用于固化侵权者的侵权证据。

总部位于西安的区块链版权服务商“纸贵科技”,在自己的技术白皮书中写道,针对侵权行为,可以抓取侵权网站信息,将取证结果保存在区块链上,一次将侵权行为固化,形成法律认可的电子证据。

以原本区块链、纸贵科技为代表的区块链版权从业者,将业务模式建立在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区块链即服务)之上。而另一些区块链从业者,则在尝试利用区块链,将版权保护、创作激励等模式,引入传统内容社区。

2016年上线的区块链内容社区steemit,就是后者的代表。

在steemit上,用户可以自由创作内容,并按照自己的喜好为内容投票。用户发帖、评论,均被视为“创作内容”,创作、投票均可以获得奖励。

为此,steemit建立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体系,希望以此维持社区持续的高质量内容产出,并让经济系统长期运转。

“传统版权服务商聚焦于版权链条中的前半部分,比如确权、上链、存证,而steemit一类的内容社区,更关注版权链条的后半部分,比如版权的创作、流转与激励。”区块链从业者陈辉说。

与steemit类似的版权激励模式,也在影响着媒体的生产、传播链条。

2018年4月,原端传媒主编张洁平发起了名为“Matters”的区块链媒体项目,旨在借助区块链,重塑媒体的生产与传播模式。

Matters力图建造一个名为CDAR的新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创作(Creation)、讨论(Discussion)、赞赏(Appreciation)、回报(Remuneration),将形成一个闭环结构。

在以往,由于赏金机制,引入类似结构的内容产品,大多会出现低俗内容泛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Matters的解决方案,是引入“权重”机制。比如说,那些拥有更多社区贡献的用户,会拥有更高的权重。内容只有获得其认可,才能广泛传播。

03并非万能

然而,在版权保护问题上,区块链并非万能。

“只要抄袭者改动了原创内容的一个字,新内容的哈希值便与老内容完全不同。”陈辉说,“想单靠区块链解决版权问题,是不现实的。”

陈辉还认为,在技术上,区块链只能解决版权存证的问题。而这用传统模式也能解决,“区块链只是节约了时间与金钱成本”。

对此,祝雪娇深表认同。利用区块链进行版权存证,技术本身并不是门槛。

如前所述,他认为,区块链版权保护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市场推广与用户教育。而在司法实践上,直到2018年6月,国内才出现了首例采纳区块链存证证据的判例。

直至今日,仍有很多版权所有人不重视版权保护。而区块链技术,也并非妇孺皆知。

“如果覆盖大量创作者的内容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自己来做区块链版权存证,也许会比我们做更能普及。”祝雪娇如是总结。

在市场等外部因素之外,区块链技术本身,也远远不能满足版权保护领域的所有需求。

相比基础的版权上链存证,针对侵权内容的监测、取证、检测、认定、维权直至索赔,实践起来更加困难。

“目前主流的区块链版权平台,大多与律所合作,协助版权所有人维权。”陈辉说,“相比传统的维权模式,区块链只在取证方面有成本优势。一旦进入司法环节,维权周期依然漫长。”

而在技术领域,针对侵权内容的认定,仍然是许多区块链版权团队不断努力的方向。但这些技术,很多已不在区块链的范畴之内。

《甘柴劣火》洗稿之争爆发后,和“山寨发布会”一样,原本区块链CTO甘露也组织团队,对《甘柴劣火》与财新的多篇文章进行了比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借助了杰卡德相似系数(Jaccard similarity coefficient),来判断双方内容的语义相似程度。

具体的操作流程,是将《甘柴劣火》原文进行句子级别的拆分,再利用文本搜索模型,将其与财新文章中的素材组成集合,计算出杰卡德相似系数。

原本区块链的分析结果显示,《甘柴劣火》洗稿之争中涉及的五个段落,与财新相关文章的杰卡德相似系数达到了0.3763。其中争议最大的第三段,与财新《甘肃武威原“火爆”书记被查曾导演构陷记者》一文相关段落的杰卡德相似系数,高达0.4792。

“只要杰卡德相似系数超过0.34,就意味着两个样本的相似度大于50%。”甘露说。

但相似度认定,只能作为著作权侵权认定的一个维度。在司法领域,侵权认定的实践更加复杂。

此外,区块链也无法解决源头造假,即作品上链之前的版权归属问题。

这也就是说,如果A写了一篇原创文章,但是B抢先把文章上链,做了确权,在区块链上,B就成了这篇文章的版权所有者。

“区块链技术虽然简化了版权存证的流程,却加大了源头造假的风险。”陈辉说。

2018年12月初,微信邀请部分公号原创作者,协助平台对有争议的“洗稿”内容进行合议。

合议小组成员stormzhang告诉记者,合议小组采用的是投票制:“有洗稿嫌疑的文章会被推给多个小组成员,最后大家投票认定。”

面对极难界定的洗稿问题,微信采用的,仍然是最传统的委员会投票机制。

也许,这也是当下最能服众的洗稿认定方式了。

音符

公众号“差评”靠洗稿建立了庞大产业链;《甘柴劣火》被指责后,“呦呦鹿鸣”以“社会在崩塌”回应……人们发现,很多时候,原创者不但得不到尊重,还会因为维权被扣大帽子指责,被嘲笑。

要建立原创内容的版权保护机制,道路何其漫长。

区块链能担负起反洗稿的重任吗?目前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一板一眼的技术,无法应对人们对文字改头换面的钻空子行为。

但区块链技术,仍然在很多方面为版权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原标题:《甘柴烈火》的版权争议,是否可以用区块链来解决?|区块链|区块链技术|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