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缩短农科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 2019-05-14 13:47
  • 科技圈

▲与会者参观高叶酸玉米

▲高叶酸玉米一万亩推广权拍卖成交价345万元   李晨摄

■本报记者 李晨

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指引激励下,各级农业部门和科研单位深化改革创新,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多途径加强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新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相比,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345万最后一次,成交!”随着注册拍卖师吴碧月话音一落,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重重地落下了拍卖槌。近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上,山东菏泽采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345万元拍得由中国农科院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团队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研发的高叶酸玉米种子1万亩的推广许可权。

这是本次大会创新性地以拍卖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是决定创新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在开幕式上说。

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正在探索新模式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为精准对接搭建平台

作为大会亮点活动之一的拍卖环节,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两家科研单位分别对营养型高叶酸玉米、高胡萝卜素甘薯、高花青素甘薯等18项营养型农产品推广许可和“CCIA”品牌高品质棉花的高端纺织品服装进行了现场拍卖。40余家企业参与拍卖,总成交额2903万元。

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研究所、地方农科院、涉农高校等22家机构进行了24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路演推介。推介内容涉及种植、养殖、智能机械、农产品加工、资源与环境、农业信息化等领域,涵盖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高科技含量的农业科技成果。

在技术需求环节,12家四川农业企业根据自身产业规模、公司发展方向、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及预投资项目金额发布了技术需求,并在现场与成果推介方进行了直接的沟通交流与对接,达成初步合作意向60余项。

“农业科技成果路演拍卖及供需对接会是一种形式,不仅让各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推介和需求发布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有看点,更重要的是为各院所高校和企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精准对接搭建一个平台,更为各科研单位、高校的先进科技成果在四川转化落地奠定基础。”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冯艳秋告诉《中国科学报》。

大会期间,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局长王述民代表大会组委会和专家评选组发布了1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和1000项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包括新品种326项、新技术455项、新装备92项、新产品177项、其他技术成果15项。

唐华俊指出,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指引激励下,各级农业部门和科研单位深化改革创新,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多途径加强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新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相比,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我们的科研立项产业对接性还不强,技术对接市场有效性还不够,成果转化的通道还不畅,转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相对滞后,等等。迫切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构建高效的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主体双方充分沟通,全面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唐华俊说。

技术创新满足市场需求

“我们与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用优质甜玉米作原料,采用NFC非浓缩还原工艺,直接鲜果榨取,瞬时高温灭菌,无菌冷灌,生产的纯粒鲜榨玉米汁很受市场欢迎,每月销售额达200万元。”深圳市一家玉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天亮说。

记者了解到,企业主动寻求科研机构技术支持的形式,已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中逐渐增多。

ALLYOH公司骨干由我国港澳台地区有留学经历的“90后”组成,凭借中西方文化交汇和绿色、环保、健康理念,结合时尚、潮流以及创意做产品。该公司董事长李慕骅告诉《中国科学报》,公司2018年正式进入国内市场,与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茶叶所)建立联系,并在2019年初正式签署战略伙伴合作协议。

“他们很年轻,能给我们研究机构带来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然后我们利用研究所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茶叶、茶梗、茶花、茶籽等全产业链资源,进行精准的科技创新和多元化的产品创制,再经过他们团队时尚、环保、简约、适用的设计包装,与生产方三方联程出品,推向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推动产业发展。”茶叶所茶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团队的推广负责人陈建新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一种创新。

李慕骅举例说,现在的年轻人希望享受茶叶,但是不太接受传统的泡茶方式。于是他们想开发一种可用冷水泡茶的产品。茶叶所开发的冷泡茶叶进入了他们的视线,该产品在常温下,甚至加冰块后3~5分钟能冲泡出一杯茶,滋味鲜爽、香气高纯,适合年轻人饮用。

而另一项技术“高香冷溶速溶茶系列产品及其制造技术”以500万元转让给福建三安集团后,一期生产线在安徽金寨投资1.2亿元,是国内首条自主设计的全自动化高香冷溶速溶茶产品制造生产线,预计销售额10亿元。ALLYOH公司采购其生产的茶粉应用于食品与瓶装饮料中。

陈建新告诉记者,这项技术针对市场需求的转变,在系统研究茶叶风味成分浸出特性基础上,采用多项创新性技术,创制出高香冷溶速溶茶,产品可速溶于4 ℃冰水,品质接近原茶风味,富含生物活性保健因子。

从研学产到产学研

野生羊肚菌被誉为“食品之冠、菌中之王”,是产量稀少、采集十分困难的珍贵物种。四川金地田岭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羊肚菌领域唯一入股的合作单位,拥有全国最大的羊肚菌菌种生产能力。数年来与四川农科院强强联合,通过“资本与科技融合”的战略,逐渐探索出一条以羊肚菌为特色的高端食用菌产业化之路。

“实现产学研结合我们说了很多年,也做了很多年,但现在大部分还是研学产结合,生产和科研两张皮,科技供需失调、转化失速,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所以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从研究什么、推广什么,变成生产什么、需要什么就去研究什么,推动产学研分离变成产学研的融合。”中央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在开幕式上说。

此次大会上,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侯水生与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柄全签署了“抗3型鸭甲肝病毒的鸭专门化品系选育方法”专利许可意向,转让金额为1000万元。

据统计,每年鸭病毒性肝炎对我国肉鸭养殖业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元,养殖企业或农户每年用于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费用高达2亿元。

侯水生告诉《中国科学报》,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是目前导致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生的主要病原。他带领团队研究创建了“抗3型鸭甲肝病毒的鸭专门化品系及新品种的选育技术与方法”,其培育的北京鸭新品系,在病毒感染试验中的成活率由原始群的不到30%提高到95%以上,商品代肉鸭在抗病性能和生产性能方面均表现优异。

这项协议签订的背后,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

侯水生说,2012年以来,双方合作开展了瘦肉型北京鸭育种工作,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典型院企合作模式,实现了强强联合。侯水生认为,协议的签订代表着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深入。

《中国科学报》 (2019-05-14 第6版 农业科技)

  原标题:如何缩短农科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