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毕业后去哪儿了

  • 2019-04-25 09:28
  • 科技圈

 

■吴晔 李永宁 李明会 张舒琳

作为“985工程”“211工程”的“继承者”,“双一流”建设高校自2017年公布以来就广受瞩目。

2018年,他们交出了第一份答卷。这份答卷的覆盖人群并不算少,总数高达34万人(注:统计数据来自各高校官网发布的2018年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但细究起来,这一人数也仅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4%。他们是从小到大在各种各样考试中“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杀进“双一流”名校的“学霸”,是爸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毕业生男多于女

国家统计局1月底发布的信息显示,中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接近14亿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从“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数据来看,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占总人数的58.92%,男女比为1.22:1,高于人口性别比1.05:1。数据表明,在“双一流”本硕博的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尚未达到人口性别比的水平,并没有在数量上压倒男生。

在发布就业质量报告的40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除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以及东北大学外,其他35所院校均统计了男女毕业生人数。

从整体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男生要多于女生,男女比为1.22:1。男女比差异最悬殊的高校均为理工院校,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其男生毕业生是女生的近乎三倍。

但有11所院校女生更多。尤以师范类院校——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报告中未提及男女人数或比例)最为显著,其女男比例为2.22:1,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以2.17:1和1.55:1的比例紧随其后。

就业率均在90%以上

根据各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各“双一流”建设高校就业率(该就业率分子包含出国升学毕业生总数。根据报告中的注释,大多数高校就业率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少数来自第三方调查)均在90%以上。

华南理工大学就业率最高,为99.63%,也就是说,1000人中未就业的毕业生不到4人。就业率榜单中,上榜前10位的高校就业率几乎没有差距,各家就业率都在98%以上,即使是并列排名第十的东南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就业率也达到98.38%,与最高就业率99.63%仅相差1.27%。

从院校性质来看,这11所院校以理工类与综合类为主;从地理位置来看,除西安交通大学位于西部地区外,其他10所均集中在东部地区,尤以北京院校最多——该地区8所“双一流”高校中有4所进入榜单。


 

然而,在2019年版(发布于2018年下半年)QS毕业生就业能力世界排名中,22所中国大学(未包含港澳台地区)进入全球前500强,其中并未发现华南理工大学的身影。同样未上榜的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以96分(总100分)的成绩排名第9名,毕业生就业率仅为76.6%,与其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所说的99%就业率有很大差距。北京大学排名第20名,毕业生就业率为72.1%,同样远低于其自家公布的98.81%就业率。上榜高校中,还有两家非“双一流”大学,分别是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大学。


 

直接就业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

“升学、出国,还是工作?”面对这样的毕业三问,66%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给出了“就业”答案:34%的毕业生选择升学深造,其中含24%的国内升学和10%的出国出境(升学)。

在偏爱毕业直接就业的高校中,就业百分比排名前五的大学集中在社科和师范类高校;偏好升学的高校中,国内升学比例排名前五的大学集中于理工类高校,这显示出,理工科毕业生对于高学历有较强偏好。出国、出境(升学)率较高的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这5所一流综合性大学,相比于国内升学,这些院校毕业生对出国深造显示出明显偏好。


 

(注:基于报告数据,本表不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和郑州大学)

北上广仍是首选,新一线地区受追捧

怀着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毕业去哪儿的疑问,我们通过选取毕业生就业流向地区前三名省份(直辖市),试图从词云图和人才流动地图中寻找答案。

大都市拥有大量的机遇和成长空间,但是繁华背后巨大的生存压力,让居于城里的人“痛并爱着”。所以,“逃离北上广”虽被调侃为“月经话题”,但每每提起,总能撩到人们的痛点。

然而,面对选择困境,这群毕业生似乎没有纠结,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都市所在地,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在流向省(市)中脱颖而出——27所高校毕业生将广东作为主要就业目的地,22所高校毕业生将北京作为主要就业目的地,12所高校毕业生选择上海作为主要就业目的地。


 

(注:此统计不包含没有该排名统计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其中,中央民族大学和南开大学虽没有地区流向数据,但因包含地区流向排名,被计入词云图统计中。)


 

(注:就业流向地图不包含中央民族大学和南开大学,因其不含地区流向数据。广东没有自循环是因为其省内两所“双一流”大学——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没有排名前三的就业地区流向数据。华南理工大学85.5%的毕业生选择在广东就业。)

上图显示了18个省(直辖市)28所院校的人才流动情况。其中,地区节点大小代表其接纳人才总量大小,地区间连边粗细代表人才流动量,连边箭头指向人才流入地。通过地区自环现象可以看出,除了黑龙江外,其他地区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留在当地,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学生对于学校所在地区的依赖——多年生活学习为他们在当地积累了人脉,也让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当地的工作方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位于黑龙江省的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其2018年3765名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中,选择北上广就业的有1840人,而选择黑龙江本省就业的只有348人,在其就业地区流向中排名第四,不到排名第一的广东流向毕业生的一半。

不过,一线城市并不是“双一流”毕业生的唯一选择。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许多二、三线地区正处于发展的快车道,因此,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去那里安放青春。

在有排名统计的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选择浙江作为主要就业目的地的有5所高校毕业生,选择江苏作为主要就业目的地的有4所高校毕业生,选择山东、陕西和四川的分别有4所高校毕业生。尽管不少毕业生选择新一线地区,但是从人数规模上,仍然敌不过选择北上广的就业大军。

民企扛起吸引人才大旗

2018中国企业500强中,有237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比国有企业少26家。但在2010年,这个数字还高达150家。

伴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也扛起了吸引人才的大旗。从整体来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生更爱去民营企业,占其就业学生总数的52.6%,中国海洋大学以49.27%的比例位居第二,电子科技大学位居第三,为47.82%。这三所院校都是理工类一流院校。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也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对外来文化开放包容。其周边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就业毕业生更愿意进入三资企业。而地处政治中心的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其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机关单位工作。由此可见,地域文化对毕业生就业观念会产生一定影响。


 

选择投身科研设计类单位的就业毕业生中,比例最高的三所院校都来自国防七子,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选择教育类单位的就业毕业生中,不论是从事高等教育,还是从事中等/初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的比例都最高,特别是在中等或初等教育方面,以40.64%的从业比例远超第二名云南大学(5.28%)。


 

虽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L型增长,经济增速实际放缓,但是以男性为主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依旧凭借90%以上的就业率,在人才市场拥有广阔前景。他们大多选择直接就业,奔向北上广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神州大地燃烧青春、创造价值。

(本期内容由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提供)

《中国科学报》 (2019-03-20 第4版 数据)

  原标题:“别人家的孩子”毕业后去哪儿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