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使用,少了多少别扭?

  • 2019-04-24 09:56
  • 科技圈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 记者 李晨阳

谈及科研经费,不少科研人员对其可谓是“爱恨交加”:总是需要绞尽脑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才能顺利地追逐理想,展开科研进程。

回顾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各类科研政策,两会代表委员普遍反映,其中针对科研经费改革的文件,带来了许多积极变化,有效释放了创新活力,但未来发展还任重道远。

“有了科研财务助理后,我再也不用像会计一样算账、跑报销了,省出了大量的时间搞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告诉《中国科学报》,过去他为了申请项目经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埋头做预算、填表格。如今,这样的局面已经越来越少。

“做科学家,需当好会计”

科研经费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而国家财政拨款几乎是这些经费的主要来源。即使是学术再精的科研人员,也难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

然而,编制课题经费需要充分想象力,预测未来几年的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仪器费等;项目结题时还要把项目执行期间花的每一笔经费,与申请课题时的经费预算一一“对表”,如果“对”不上,就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对齐”,否则通不过审计。

“不但预算麻烦,而且以前等待拨款经费是个漫长的过程,往往耗时较长,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严重耽误了工作开展。一次有个项目都到年底了,上面催要年度进展报告,但经费还未下达。”陈保善笑着说。

课题执行过程中的报账也一直是令研究人员头大的问题。“财务报销前,我需要仔细准备材料、验证发票、贴发票、写申请,找领导签字,之后送到财务,财务说你缺啥材料,又拿回来补。”陈保善说,每学期要报多笔账,占据了大量的工作时间。为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很多科研人员不得不在双休日、节假日和下班时间加班加点搞科研。

他表示,有些项目依托单位自己制定的报销科目与项目下达时的预算科目不一致,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从烦琐财务中解放出来

“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今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整合精简各类报表、减少信息填报和材料报送、精简过程检查等多项措施,切实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

“在一年之内,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相关办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完善,充分体现了改革的决心与力度。”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对《中国科学报》说。

陈保善表示,为帮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改革后项目组设立了专门的科研财务助理,负责课题经费的预算、统计和财务报销等业务,让他从复杂的“会计”事务中解放出来。

拨款速度也比从前有了较大的改善。“拨款最迅速的当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年执行的项目头年10月就开始拨款。其他财政单位拨款大多也能在半年内完成。”陈保善说。

此外,科研经费在预算编制、经费使用及预算调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李林介绍,如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预算调整方面,从之前预算编制的“事无巨细”(每一个科目都需要详细编明细)、预算调整的“无所适从”(大部分科目不能调整,能调整的也无明确流程),到现在的遵循科研规律、简化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大部分科目不需提供明细,且精简合并直接费用项目),下放大部分预算调剂权限,给予项目承担单位与项目负责人较大的自主权。

经费改革任重道远

不过,部分一线科研人员反映,经费管理的“条条框框”仍然存在,有一些写在红头文件里的规定、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例如科研经费管理条例中的“下放差旅会议管理权限”,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谢建新告诉《中国科学报》,下放科研经费管理权限在增加了经费支出灵活性的同时,也存在增加科研人员额外负担的现象。例如一些审批环节愈发复杂,各级单位管理部门害怕或不愿意承担责任,从而增加了过多的填表、审批等“形式主义”的报销手续,项目负责人有时甚至会出现出差自己批准、自己审核通过的现象。

同时,一些预算差异也无法避免,项目预算审查存在“一刀切”现象。

陈保善介绍:“比如购买同样的试剂或设备,商家给偏远地区的报价可能比中心城市高,但预算审核专家不会考虑这个地区差价。我们就遇到过被砍预算而导致执行时经费不足的问题。”

针对科研经费的改革,未来尽管任重道远,代表委员们却都充满信心。

“首先,任何改革都需要‘被消化’和培育执行的‘氛围’,改变观念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同时,需要重视其他方面的配套执行,如评审预算和验收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引导,培养与国家好的政策、科技发展等各方面情况相匹配的专业人员。”李林说。

他认为,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业管理机构较多,不同的专业管理机构在备案范围、流程等规定上还需更加明确,并逐步加强规范和统一。项目验收应更注重成果质量与科研诚信,促进我国科研质量的不断快速上升,避免改革空转。

《中国科学报》 (2019-03-05 第4版 两会)   相关专题:2019两会专题 科教观潮

  原标题:经费使用,少了多少别扭?|经费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