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绕小康“硬任务” 关键技术待突破

  • 2019-04-23 14:44
  • 科学网

 

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终于出炉。虽较往年稍晚,但其主题已在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露出踪迹。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1个、新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重要文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的第2个一号文件。“它是为了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总方针落地,紧紧围绕全局抓落实。”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今年一号文件中24次提到“脱贫”,“技术”“生态”在文件中各出现10次,着重提出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并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基本盘”和“压舱石”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其确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并在2018年一号文件中进行细化,提出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资源要素优先配置、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提供(以下简称“四个优先”)。“今年需要把一些措施变成政策,做到落地。”宋洪远说。

“扛在肩上、抓在手里”,今年一号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历史方位的一个定位”。宋洪远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为这一全局,今年一号文件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硬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落实。

以全面建成小康硬任务为例,今年一号文件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放在首要位置,具体包括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宋洪远表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等问题,需要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稳定好“基本盘”和发挥好“压舱石”作用。

解决“卡脖子”问题

截至2018年,我国已连续7年粮食总产量产量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但粮食安全问题同样不可忽视,一号文件要求继续稳定粮食产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其中,文件还提到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具体措施包括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等内容。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看来,近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原创性重大突破少,缺乏系统研究和技术集成,关键配套技术与机具不足,技术规范不健全。”

今年一号文件提到了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升级。罗锡文向《中国科学报》介绍,薄弱环节主要包括应用基础研究,粮食、经济作物和饲草料薄弱环节关键技术研发,健康设施养殖工程关键技术研发,区域机械化集成与示范以及农村生活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等。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发展早已成为共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带来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

“农业高效生产技术系统、低碳绿色生产模式、区域化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农产品加工和质量安全监测和追溯等方向,是我国农业转型急需的科技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告诉《中国科学报》。

绿色发展还看创新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推动绿色投入品自主创新。此外,文件还提出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

关于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吴孔明指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还是要靠科技创新”。

吴孔明表示,当前我国农村生产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要加大对新型生产主体的技术培训工作,“总体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和长期持续的推动实施”。

“过去我国农业生产走的是高投入高增长模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虽然增加了粮食产量,但也增加了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风险,以及农产品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到整个农业体系的良性循环。”吴孔明说。

最近几年,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强化了科技对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农产品从过去的数量安全转化成质量安全,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也逐年降低。”吴孔明指出,精准化作物诊断就是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一种有力手段。

吴孔明提到,把传感器和施肥装备相结合,对农作物进行单株诊断,因病施药、施肥,也能大幅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虽然文件制定了农业优先发展的意见和具体办法发,但“优先贵在落实,要真正改变‘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道。

  原标题:紧绕小康“硬任务” 关键技术待突破|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