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准化考试有“标准”吗

  • 2019-04-23 10:29
  • 中国科学报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非标准化考试并不代表可以任意命题,“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命题属于教师教学自由的范畴,是教学自由内涵的一个方面。但是,此处的“自由”也是有约束条件的,超出了学术自由范围,就成了道德问题和纪律问题。

春节将至,各高校师生也都迎来了愉快的假期。然而,广西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的几位教师可能很难“愉快”起来。

此前该校被爆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期末考核试题中出现诸如“艾滋病好在什么地方?”“你想断子绝孙吗?”“你要不要借一个好的种?”等低俗且引人不适的内容,引发了网友抨击。就在近日,广西教育厅审查后,已经启动问责程序,撤销了该校一名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和学生工作处处长职务,而该校执行董事也引咎辞职。

此次涉事人受到相关惩处,看似事件已经解决,但事实上,该校期末考试题内出现此般恶俗、“毁三观”的题目已不是首次,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何此类考题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试卷上?其背后又反映出了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非标准化考试时代来了

自2003年,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在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突然为师生打开一片自由的新天地。“鸡在下蛋前,公鸡和母鸡会怎么样交流?”“直升飞机和风扇都有风叶,为什么直升机能飞,风扇不能飞?”“面包和馒头打擂,谁会赢?”等题目出现在考卷上。

与此次被口诛笔伐的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思政课考题不同,上述考题则被考生和网友们戏称为“神仙”考题。

“在高考自主招生中,一些学校的试题突破常规考试的命题方式和范围,实质上考查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些题目多是综合性、跨学科的,需要考生在较短时间内调动知识储备,展现其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表示,虽然其中不乏一些过于“奇葩”的考题,但总体而言,还是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性,满足了学校及考官遴选考生的目的。

近年来,类似的所谓“神仙”考题也逐渐出现在高校期末考试的试卷上。

“非标准化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和相应题目的标准答案在网络上都能够查询到,这时,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就显得更为重要。与其去考查僵死的知识点,不如去考查学生如何在一个虚构或实际的场景中,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分析道,而他也是开放性试题实践的先行者之一,所出的试题也受到学生欢迎。

比如,他在2018秋季学期哲学核心问题(形而上学)期末考的一道大题为:“22世纪人类移居外星,上千年后,你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被派回地球考察,发现类人机器人社会还在运转,你想去看看它们的哲学杂志上写着什么……”这一试题在“微博”和“知乎”上火了一把。

苏德超告诉《中国科学报》,早在2004年他留校任教起,所出的试题就已经比较灵活开放了。“如今,不会有学生愿意去听照本宣科的教师讲课,因为有时网上可能讲得更细致,教师需要讲的是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又该如何用”。

非标准化底线何在

然而,此次北海艺术学院期末试题事件,不禁让人思考:非标准化的开放性试题真的没有标准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任何考试都是有标准的,即便是非标准化、开放性的试题,也有命题的标准和答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说。

他强调,非标准化考试并不代表可以任意命题,“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命题属于教师教学自由的范畴,是教学自由内涵的一个方面,但是,此处的“自由”也是有约束条件的,超出了学术自由范围,就成了道德问题和纪律问题。

试题首先要符合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在学术自由的范围内,教师可以自由发挥,命出有价值、有创造性的题目,给予学生积极的体验和可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像有的高校某些课程试题一般任意发挥,让学生感到不适。其次,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试题应当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发展情况。

对此,在非标准化开放性试题命题上经验丰富的苏德超,也给出了自己在命题时遵守的“标准”。

教师命题的专业性永远是第一位的,须经得起专业推敲,并让学生愿意答题、能够回答。切忌将教师个人观点、个人偏好放到试卷命题中去,这样会影响到试卷的专业性。除了专业性外,试题还应该与课程内容相关。一份考题出得好不好,外行可能在看热闹,考试内容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哪怕是内行,如果不了解授课的具体内容,也不一定能够评价。

“此外,命题时还应同时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有些表述虽然从专业知识上看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广泛传播可能会引起误解,有不良后果,这样的题也不应该让其出现在试卷上。”苏德超说。

补好问题背后的高危漏洞

不论是哪一领域的改革与尝试,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不断有新问题出现,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也是如此。

在操太圣看来,此次网友对于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思政课期末试题的声讨,就揭露出了非标准化试题命题、审核过程中存在的盲点和漏洞。“首先,就此次事件来看,命题教师缺乏专业性。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教师都知道命题的基本要求,不会任意妄为。除此之外,也可看出在有些高校各级教学委员会形同虚设。”

他补充,作为学校教学工作最核心的领导或专业咨询机构,教学委员会应该在有关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体现专业自主,捍卫专业权威。各高校要引以为戒,切实落实基层教研部门的功能。与此同时,还应彻底改变轻视教学工作的认知与行为。

“而该校在此前已经出现类似情况的背景下,仍旧让问题试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学生手中,也暴露出了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学校管理部门若都听之任之,任凭事件接连发生,那么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很难达成,只是在误人子弟。”操太圣指出。

学校对于试题管理监督的作用,苏德超深有感触:“以武汉大学为例,任课教师具有命题的自主权,但是任课教师所出题目必须要经过教研室审核签字,严格的流程让教师时刻警醒,明白试题要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自由不代表随心所欲。因此,在试题命题的审核监督上,学校必须具有一定的措施或者制度上的保障。”

操太圣补充,高校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时,不能停留在表面,仅注重制度的制定,更要注重制度的贯彻实施,真正发挥制度的约束、规范和引导作用。

多元化发展的考试形式

“考试”一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考功名》。回顾我国考试形式、制度的发展史,从科举制度诞生时起,几千年来,标准化考试直至今天仍旧是主体。随着非标准化考试的出现,未来我国高校的考试又将是何种模样呢?

“未来高校考试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可根据其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理解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其基本原则应该是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高阶能力,突出学生本位,引导教育教学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向努力。”操太圣分析道。

在苏德超眼中,考试本来就不应该有统一的形式,而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同学科和专业,甚至是同一学科的同一专业,根据授课教师、课程内容、上课学生群体的不同都会存在区别。

苏德超举例,在设计考试内容和形式时,他对上专业课学生和通识课学生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上专业课的学生需要准确地记忆知识点,标准化考试就很有必要。而作为通识课学习的学生,他们只要通过课程学习具备了哲学思维能力、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即可。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就可以运用非标准化的、更加灵活的形式来考核。“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合适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而在别敦荣看来,未来不论考试形式如何改变,考试要符合教学规律和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考试是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它不是一个标准化的评价工具。教师要通过教学、考试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检验、相辅相成的教学活动闭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的最终目的。”

《中国科学报》 (2019-01-30 第1版 要闻)

  原标题:非标准化考试有“标准”吗|考试|高校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