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诺奖"迎首位台湾得主:做半导体"虽万千人吾往矣"

  • 2018-09-14 11:59
  • 澎湃新闻

  9月8日,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三人因水稻新品种方面的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家”;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三人因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摘得“物质科学奖”;台积电传奇林本坚因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摘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每项奖的奖金总额为100万美元。

  这个由民间科学公益组织未来论坛发起、12位知名企业家和投资者捐赠的中国民间科学大奖已走到第三届。它的宗旨是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科研工作的科学家。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大奖科学委员会主席、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处获悉,大奖借鉴诺奖等国际大奖的评选机制,采用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今年共收获200多封提名信。其中,国际科学家评审回复率已达75%。

  相比起前两届,未来科学大奖首次出现了单个奖项由多人分享的情况,也首次出现了来自中国台湾的获奖者。对此,大奖科学委员会中的5位成员进行了解读。

  首次多人获奖

  田刚表示,未来科学大奖章程规定每个奖可颁发给不超过5个获奖人。其实在提名时,就会出现同一个领域的若干科学家被提名的情况。因此,在初步筛选时,委员会就考虑到了多人得奖的可能性。具体的奖金分配利弊,根据各自的贡献大小,参考同行专家的推荐决定。

  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骆利群就“生命科学奖”的情况说明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三位科学家在不同的年代,从不同的角度,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同时,他们的工作也比较互补。

中国诺奖迎首位台湾得主:做半导体虽万千人吾往矣

2018年5月28日,袁隆平院士在位于青岛城阳区的青岛滨海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筛选秧苗。视觉中国 图

  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教授余金权接着以“物质科学奖”三位获奖者的情况说明了奖金的分配比例问题。上海有机化学所得马大为获得了百万美元中的一半,而四川大学的冯小明和南开大学的周其林平分另外一半。

  余金权说道:“马大为发现了一个从根本上改变制药界的关键步骤,叫碳氮键的形成。我觉得这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得最多的一个反应。”另外两位获奖者同样取得了优秀的原创性成果,但应用还没有到这个程度。这可能也与马大为的成果取得较早有关。

  重视个人的创造性

  不过,让同个研究领域的多位科学家同台领奖,并非不重视个人的创造性。

  2017年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家得主、80后数学家许晨阳在就职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期间,在双有理代数几何领域作出了一些极其深刻的贡献。8月底,他离开北京,飞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担任全职教授。

  临别时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了中国科技界的三个问题:

  第一,物质条件已经不错,软环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第二,学风比较浮躁;第三,学术造假得不到惩处。

中国诺奖迎首位台湾得主:做半导体虽万千人吾往矣

许晨阳

  对此,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回应道:“许晨阳是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有他自己独特的观察。他说的有些现象在国内是存在的。”

  田刚认为,这根本上是一个年轻人的科学机会问题。他之前也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一定要多给年轻人机会。他注意到,国内强调群体,往往是一个很有成就的老师带着一群年轻人写文章,对年轻人的支持反而不够。

  “但对数学这样理论性的基础学科而言,个人还是非常重要的。”田刚说道。“未来科学大奖不管发给年轻人还是年纪大的,重视的都是他个人的原创性,而不是外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给了他这样的成就。”

  “大奖的目的之一,就是发给科学更好的发展。”他总结道。

  首位台湾得主

  本届未来科学大奖出现了首位来自中国台湾的获奖者。在现场电话连线时,曾为台积电研发副总裁的林本坚说道:“我本来以为,大陆比较不知道这件事,现在我知道,大陆也很清楚我在半导体、电子上做的一点小小的贡献。”

  其实,林本坚所做的确实是“小小的贡献”:他开拓了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

  所谓摩尔定律,由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从笨重的大型电脑到掌上轻巧的智能手机,摩尔定律的魔力无所不在。

  大奖科学委员会今年的新增委员、台湾新竹大学校长张懋中同样从事电子学和半导体方面的研究。

  他说道,今年是集成电路发明第60年,而摩尔定律就是人们发展半导体工艺时跟随的“路线图”。

  具体来讲,林本坚发展的是芯片制造中一种名为“光刻”(台湾称为“微影”)的工艺。在光照作用下,人们利用刻蚀的方法,将掩膜版上的图形进一步缩小转移到基片上。

中国诺奖迎首位台湾得主:做半导体虽万千人吾往矣

林本坚

  “微影技术突然遭到一个没法向前行的困难,这时候林本坚博士就想到,把水引入光刻机里做光刻。这种工艺连续带领半导体进化了几个世代!每个世代意味着集成电路大小缩为四分之一,而能力变强一倍。”张懋中解释道。

  在林本坚提出用水浸润,代替原本间隙中的空气的时候,全世界都继续坚持干式工艺。“等于是他一个人站在一艘航空母舰前叫停。他凭什么叫停?就是在很坚实的物理学基础上、光学基础上,加以透彻的解释,光刻在怎样的规律下才能继续前进。这就是他得奖的原因。”

  张懋中透露,《孟子》中的“虽万千人吾往矣”是林本坚最喜欢的一句话。他认为,这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不要随便走又热又闹的路,有时候要走一条比较冷僻的路。

  

  张懋中同时提到了另一点启示。林本坚1942年出生于越南,以侨生的身份来到台湾学习。“所以现在在创新导向的经济里,要尽量找到背景不同的人。这在植物学里就是杂交。大家文化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思考方式不一样,‘杂交’在一起常常能见到美丽的火花。”

  余金权也说道,像英国一样限制人才池是最愚蠢的做法,反观美国就总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人才储备是中国的一个优势,现在也有很多鼓励外国优秀人才来华的措施。未来科学大奖本质上是为了奖励科学,“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是在中国作出了科学贡献,都有机会拿这个奖。”他说道。

  (原标题:"中国诺奖"迎首位台湾得主:做半导体"虽万千人吾往矣"|台湾|中国|诺奖)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