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创业帮:执着硬件成功率不高

  • 2018-10-01 20:30
  • 青年创业网

杨锦程预计,其公司微领科技推出的手机通话应用“微话”今年内用户可达4000万。

微话比微信电话本的出现早了足足一年,但是与后者所获得的关注度不能相提并论。2014年11月微信电话本甫一推出就获得了如潮的关注,成为手机实时通话服务的代名词。随后,360免费通话等重量级产品也加入了这个领域的战成。“当时是首创”杨锦程说。但是直到现在,市场上知道“微话”的人也不多,有科技媒体评论称“微话”是这个领域的“隐形冠军”。这个比喻在如今热闹纷繁的互联网行业,不算一个褒奖。

杨锦程的另一身份是华为离职员工。华为人发起的创业平台华创俱乐部会长许炳如说:“在深圳的科技园,随便一家小公司的创业团队里就有可能找到华为人。”

然而,华为离职创业者受关注的程度却远不如BAT巨头。舆论认为这是任正非治下华为企业文化中内敛风格的延续。不论是外界评价还是华为离职者自身口中,“低调”都是最高频标签。

没人能统计华为出来的创业者有多少。目前华为的员工的工号已经达到32万,而在职员工只有16万人,这意味着有华为迄今已有16万离职员工。从这个数字当中可以约略感受华为系创业者的规模。华为系或许可以称为一只“隐形的大军”。

华为系创业者中的佼佼者有上市公司如汇川技术,称得上行业领导者的有红酒电商品尚红酒、大数据公司U-Cloud等。不过,与此同时却流传着华为创业者“成功率不高”的名声。

南方略咨询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刘祖轲是2001年就从华为离职创业的“老兵”。他说:“我们其实对这个说法是认同的,华为人创业成功的有一些,但是总人数多,整体成功率的确不高,恐怕95%不成功。”

执着硬件

按华为的惯例,在技术岗上做了两年之后一般会派到国外三到五年,之后优秀者可能提拔到管理层。杨锦程在巴基斯坦呆了两年,实在不想熬下去,于是离职回国创业。这也是很多华为人离职的共同理由。

互联网创投数据库IT桔子曾对各大公司创业派系做过统计,截至2014年底收录的94家华为系创业公司,按领域分最多的是企业服务类,其次是电子硬件,华为的印记十分明显。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系创业者最多的是电商类,腾讯系则以游戏、社交类为主。

华为创业军团对硬件看似有种执着。不过IT桔子的统计并不完整,且仅统计了互联网领域。

杨锦程形容,他的创业过程就是不断的测试优化产品,“一遍又一遍的试听,看哪个通话质量更好”。“勇敢做自己”,杨锦程喜欢这句华为荣耀手机的广告词。从2007年到现在,杨锦程一直在网络通话领域创业。从最早的网络通话,到手机通话增值服务,再到现在的手机实时通话,杨锦程足够专注。

比杨锦城晚两年创业,原华为软件工程师郭文昌,创建了家政服务O2O公司爱洁家。2009年郭文昌决定辞职创业时,包括家人、同事在内不但没有一个人支持,反而都强烈反对。家电清洁在国内当时仅有为数不多的“马路游击队”在做,连稍具规模的家政行业公司都不如。

郭文昌找不到合伙人,最后只好从农村老家找了两个在外打工的老乡合作。最初两年每天背着工具走街串巷摸索怎么做服务,结果这两个老乡中途退出了,因为太累。

“他们做惯了体力活的都觉得累,我一个白领出身的都不累。”郭文昌笑谈。

郭文昌个人电脑里存满了各种设计图,从家电清理操作标准规范的确定,到ERP系统的开发,再到最近的APP设计他都亲自操刀。几年里他个人就发明了多种空调、油烟机清理专用设备并申请了专利。

在他治下员工也不轻松。虽然员工就住在深圳,爱洁家还是设置了公司宿舍。

“很多员工每天工作到十点十一点,两个月回一次家,”郭文昌满是感慨。他甚至为员工写了一首歌,其中“抛妻弃子”“死生契阔”等字句既是说员工,也是说自己。

华为出来的人都喜欢谈论华为在企业精神层面对自己的影响。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狼性”,即华为高强度、半军事化、注重纪律的文化。

UCloud创始人季昕华在谈及华为对他的影响时,印象深刻的是“大家都很拼命”。刘祖轲则说:“华为出来就像经过特种部队训练,虽然苦但是有本事。”品尚红酒创始人张辉军说:“每天晚上9、10点,公司还灯火通明,这就是我们与其它同行的不同。”品尚红酒为企业文化定了三个关键字“狼性、创新、快乐”,“狼性”排在第一位。

但杨锦程说,不喜欢这种氛围也是自己当初离开华为的原因之一。现在管理公司杨锦程习惯于放手,除了个别时候,平时并不要求加班。

刘祖轲评论说,在华为工作意味着你要把全身心都献给华为,这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另一方面,对于规模较小的创业公司而言,保持团队的灵活性也更为重要。

不怎么“性感”

继微信电话本之后,手机实时通话领域涌现出众多的新玩家。其中不少创业者推出了赠送数百分钟免费通话时间等补贴推广的“大杀器”。

微话的推广,据杨锦程所说,完全靠用户的口碑传播,并未做过砸钱补贴或广告之类的推广。

杨锦程始终谈论通话质量的问题,好的产品才能留住用户,光烧钱是没用的。他举了团购网站的例子:“当初烧钱的那么多,为什么活下来的是美团?因为它把服务做好了。”

不仅如此,在杨锦程60多人的公司里,没有任何一个人负责公关事宜。搜索关于“微话”的新闻,只有几篇行业分析文章提到了“微话”。

这与眼下的互联网创业圈反差巨大。一般来说,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就算只有三个人,公关总监或市场总监也多半要占一个名额。

有意思的是,本报记者采访的多家稍具规模的华为系创业公司,都没有见到公关人员的身影。

“这的确是我们很大的一个短板,”杨锦程承认。2007年,杨锦程在华为做了六年的技术员之后离职创业,另一个合伙人是跟他同一批进华为的同事。

2014年以来,公司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微话”之中,没想到微信电话本突然杀出。微信朋友圈随后也封杀了微话。

这一打击是沉重的,但杨锦程仍然坦诚得出乎意料:“今年以来用户增长明显放缓,预计到年底,”他思索了一下,“有四千万就可以了吧。”四千万的用户规模对于一款实时通讯应用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基础,但远远谈不上安全。

深圳葡萄生活的创始人、前华为人杨维全评论称,华为人“创业领域不怎么’性感’”。换句话说也就是“包装”工作没做到位。

有人分析,这可能与华为的主业是B2B业务有关。刘祖轲说,他们自己曾分析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每个员工都是一个螺丝钉,只熟悉自己的一小摊工作,离开了公司什么都不会做;其次,不够接地气,太“高大上”;其三,华为人圈子封闭,重度垂直,资源不够广。

于是,从华为离职,创办B2C企业,可能就有部分华为人难以适应。

只有像海亿康科技这样依然在通讯行业创业的公司相对容易一些。海亿康科技创始人严晓谊说,业内听说是华为出来的团队做的产品,一般很认可。

融资难题

或真或假的用户数据,加上时髦的概念,是当前媒体以及投资人喜欢的创业故事。但杨锦城不想花心思在这方面。

杨锦程并未回避现在融资遇到的困难,坦言现在这个时机卖不出好价钱。公司上一轮融资已经是2012年的事了。公司之前开发的两款网络通话产品已经盈利多年,公司整体是赚钱的,这让杨锦程觉得可以继续拼下去,还不到轻言放弃的时候。

杨锦程也试图做出改变,有朋友建议他多跟媒体接触,他表示赞同。

今年,一家全国知名的家政O2O公司的老总找上门来,希望与爱洁家谈合作。谈到最后这位老总说了一句话:“你们这个公司呀,互联网思维不强。”

但是,郭文昌从未觉得互联网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在意的是首先是技术,其次还是技术。“我们是一个实业企业,”郭文昌声调不自觉地提高了几个分贝。

爱洁家虽然已经在行业里做了六年,在家电清洗这一细分领域可谓鼻祖,但知名度与目前一干家政O2O公司不可同日而语。爱洁家讲的故事似乎也没那么有吸引力,用户数一万多,日单量数百,这数字并不好看。郭文昌承认与同行相比爱洁家在融资上明显落后,直到不久前才拿到1000万的A轮融资。

但郭文昌坚信爱洁家是一家做实业的企业。他认为,自己两年多的一线经验、六年的创业经历非常重要,服务业是需要时间体会的,互联网入口是最末的一环,也是最容易的一环,所以被放在最后。郭文昌亲自当了两年的清洁工,花了一年时间开发ERP系统,最后才是手机APP。“很多细节只有自己亲自跑过业务才知道,才能保证系统的便捷高效。”郭文昌对有些家政O2O公司并无行业经验积累,仅凭互联网的手段就开始插足服务业的做法极为不认同。“数据我也能刷上去,但没有意义,我有一万个客户就服务好这一万个客户。”

华为圈子

十年前华为系创业者以通信、电子产业为主,此外咨询培训行业的华为军团也非常可观。现在,华为系创业者更为广泛多元,遍及了互联网、电商、O2O以及眼下很火的智能硬件。今年4月,前华为副总裁李一男、前华为荣耀总裁刘江峰先后宣布了智能电动自行车、生鲜电商O2O的创业项目。

混迹于互联网圈的人对“南极圈”、“前橙会”、“毕浪”等互联网公司离职员工圈子大多耳熟能详。这些圈子办的风生水起,跟原公司还常常眉来眼去。而华为的圈子叫什么恐怕知道的人不多。

华为最大的离职员工圈子最早叫“华友会”,2012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华创俱乐部,目前有约5000个成员,其中大约90%来自华为。对外,华创俱乐部自称是全球华人创业平台,并未过多强调华为标签。内部人称,这是华为方面要求的。对自己培养出来的创业者,华为似乎有着复杂的感情。

恐怕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做B2B业务的企业,对自己员工离职创业的态度都不会好,因为这往往意味着离职员工与前东家抢客户、抢资源。华为也面临过这样的问题。

2000年前后华为曾有过一次支持员工离职创业的计划。当时华为给一些员工提供一些设备,让他们做代理商。当时已经身居华为副总裁高位的李一男离职创办了港湾网络。华为高管在深圳著名的五洲宾馆举办隆重的欢送会,期望港湾成为华为内部创业的典范。不过,与华为走过的路径相仿,港湾网络很快从华为代理商往产业链上游延伸,迅速成长为华为的竞争对手。

2006年港湾网络最终被华为收购,李一男再次回到华为,两年后再度离开。此后,华为再无类似鼓励员工创业的做法。这个话题此后似乎也变得忌讳。

不过,当时的华为还没有如今这样强大,今天的华为已经无需惧怕这样的挑战者了。海亿康创始人严晓谊说,很多客户给华为的订单比例是固定的,不管经理换成谁都一样,抢不走的。在海亿康科技与一些地方广电局合作后,广电局曾向华为提及过海亿康,华为还找严晓谊回去交流。“我对我们的产品做了详细的介绍,没做什么保留,”严晓谊说,“也没必要保留什么,如果华为要搞我们,保留也没用。”事实上华为并未对海亿康提出什么异议,虽然华为也在做与海亿康类似的产品,但对华为来说并非核心产品。

华创俱乐部秘书长叶灿斌表示,华为现在对离职员工创业不表示反对,但也不支持,互动很少。相比之下,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与离职员工要热络一些。2014年11月,阿里巴巴召开离职员工大会,马云在会上将离职员工称为“敌前、敌后的5万外援”。此前阿里巴巴也一直被认为对离职员工不待见。相比之下,腾讯与离职员工走的更近,不但官方多年赞助离职员工聚会,而且在职高管多年来都会参加。在去年底的“南极圈”年会上,腾讯甚至宣布了一项对离职员工创业的支持计划。

面对记者的询问,华为方面的答复是:“我们不支持也不反对,希望所有华为人都过得好。”

  (原标题:华为创业帮:执着硬件成功率不高|创业|执着|硬件)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