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互联网红利消失,低成本创业已成过去式

  • 2018-10-08 08:37
  • 青年创业网

2018年我要写一本书,书名暂定为《从互联网创业到产业创新》。上篇前言提了一下书籍的大概内容脉络,这篇谈谈为何不建议再去搞互联网创业

2016年10月9日,我被邀请到位于前门东大街10号的团中央参加一个座谈会;中办(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两位负责人到场调研,和包括亿欧公司在内的八家创业创新公司的负责人交流,希望听听我们作为实践者对创业的看法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轮到我发言时,我说个人并不赞同过度宣传大众创业;创业是一个高门槛的事情,不宜只宣传成功的案例;要先把创业说得残酷一点、吓退一些人,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方式。作为创业实践者和观察者,两年多以来(亿欧是2014年2月9日成立),我们报道了数千家创业公司,真正存活下来的不多;一个人,如果在正常的公司都做不到管理层,是很难有机会独立创业成功的,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成功概率更低……

中办的两位负责人表示赞同。

一年多后的今天,我依然不鼓励创业,依然宁愿把创业说得残酷一点。

创业的起点或初衷,应该是去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没想清要做什么,就去成立一家公司,这是本末倒置。理论上,社会并不完美,因此到处都有创业的机会;但是,想解决存在的问题之前,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时机,二是成本。时机不对,事倍功半;投入产出比低,将不可持续。比如1999年成立的电商网站8848,想解决便利购物的问题,但当时中国的物流设施还不完善,支撑不起及时送货;8848自己雇佣人配送,但成本太高,后来难以为继。

基于赚钱的初衷,可以称得上是做生意,不能算是创业。实际上,真正创业的人能深刻理解,创业并不是一个在财务上有高回报的事情。我所知道的绝大多数创始人,他们的收入完全比不上在正常公司正常工作时的薪资。即便是那些已经上市的成功创业者,也更多是股份代表的身价,实际的现金回报不会太多;稍微卖一些股份,都有可能引发公司股价下滑。财富故事不是创业的主色,徘徊在生死线、焚膏继晷才是。

每个人都可以暗示自己:只要足够勤奋努力,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很遗憾,在创业这个事情上,努力程度和回报不是正比关系。顺时顺势,是取得成绩的关键。但问题是,顺时顺势往往是被动的,极少有人真正有能力审时度势。以我的经历来说,诚实地讲,亿欧公司在2014年2月成立,并不是因为判断对了2014年资本市场会变得很热,而是误打误撞,因为市场环境太好而比较容易地获得了融资。在大势面前,个人的努力是渺小的。

到了2018年这个时机点时,我们能看到的现象是:各行各业,行业兼并整合经常发生;马太效应迅速加强,龙头企业获得绝大多数利润。究其背后原因,是上一轮产能周期步入萧条期,政策和市场都在推动优胜劣汰。这对于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不是一个好时期;能被巨头看上入股或兼并,已经算是最好的出路,独立上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2014年之后成立或兴起的创业公司,即便熬过了2016-2017年的资本寒冬,到了2018年突然发现完全无法越过高山。

相比2014年,2018年的创业门槛至少抬高了两个台阶:一是对创业者的要求变高,普遍已经是精英化,名校名企技术背景,具有国际视野;二是创业领域缩小,要么是前沿技术,要么是前沿技术结合实体产业。即便如此,成功概率和2014年时一样,会非常低。在技术和产业之间,有太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不是单纯的市场逻辑。

在上篇前言里面提及到,有一点是确认的:纯互联网创业已经没有希望,接下来是产业创新的时代。即将进入的新一轮周期,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产能周期的战略新兴方向,虽然都会和互联网有关系,但整体已经不是互联网的轻平台逻辑,而是产业的重资源、重服务逻辑。在互联网红利消失的今天,低成本创业已经是过去式。

为了创业而创业,沦为创业爱好者的人很多。如果你是应届生,尽量别去创业,去拿到顶级公司的Offer先好好工作;如果连顶级公司的Offer都拿不到,创业并不是合适你。如果你工作过一段时间了,没法在正常的公司往上做到管理层,尽量别去创业,因为创业比做到管理层要更难。如果你已经在公司做到管理层,收入不错;但有改变世界的梦想,创业之前先问问自己,以后收入会降低很多,生活质量会下降很多,甚至有可能倾家荡产,你是否还愿意?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欢迎你往下走。

  (原标题:醒醒吧!互联网红利消失,低成本创业已成过去式|互联网|红利|消失)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