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成绩单来了!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减少80%以上

  • 2021-12-22 17:12
  •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双减”成绩单来了:校外培训机构课后服务减少80%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

12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双减”以来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作业改革、课后服务等工作进展情况。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进展,学科培训大幅减少。目前,校外线下培训机构减少83.8%,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减少84.1%。

因为地方政策,不同地方的减压方式也不一样。在北京和江苏省南通市“双减”试点中,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召开的“两会”透露,海淀区外持证学科培训机构数量已从296家减少到93家。江苏省南通市现有学科校外培训机构765家,其中762家被取消和改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长得到有效控制,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教育部要求抓紧做好部分地方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工作,并将加强监管。

培训市场的虚火已经大大降温。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减免后留下的部分培训机构转为非营利组织,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学到非洲”的将进一步取消。培训市场的虚火大大降温,广告基本消失,资本基本撤出,野蛮生长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在学科机构减分方面,河北、山西、辽宁、安徽、山东等地大力推进机构减分,减分率达到90%以上。在“由商转非”方面,北京、天津、广东、重庆、贵州等地积极优化流程,“由商转非”完成率达95%以上。

据天津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2月20日,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减分率为92.17%,线上机构减分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00%完成“从商转非”工作。

作为“双减”试点,江苏省南通市在开展“由商转非”时新增了两项要求:一是在继续要求启动资金1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风险保证金50万元。机构存续期间,风险保证金存入预收监管账户,无法使用;二是机构每个教室必须安装24小时全覆盖视频监控,视频内容“云存”半年以上,与南通“双减”监管服务平台对接。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基于学科的校外培训机构申请“商转非”。在江苏南通,765家校外学科培训机构,其中取消491家,转制271家,占总数的99.6%,基本实现了“大幅减少学科培训机构”的目标。

随着学科培训机构的大幅减少,一位来自当地教委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地参加学科培训的学生人数大幅减少,比高峰期减少了约70%。

今年11月,教育部68名工作人员通过考试

吕玉刚介绍,自“双减”以来,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各地学校普遍(99%以上)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运行管理办法,建立了运行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长的规定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比例从“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总压控时”的基础上,注重“调结构、提质量”,进一步完善作业设计指南,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不断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你可以设置一些分层岗位、一些弹性岗位、差异化岗位和个性化岗位。一些地方也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做智能作业,这是一种很好的体验。还可以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他说。

发布会上,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介绍,广渠门中学在把握巩固学情、诊断学情、分析学情等功能的同时,采取“精准诊断、个性推送、自选拓展”的作业形式,依托“智慧作业”等信息技术。

科大讯飞(51.360,-0

.03, -0.06%)总裁吴晓如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原来,老师习惯了给一个班内50个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现在,老师要给50个学生布置分几层的作业,挑战之大可想而知。

批改作业也是很大的挑战。原来批改一个类型的作业老师得心应手,现在如果要批改几个类型,甚至要批改每个学生不一样的作业,老师的压力非常大。

吴晓如介绍,在批改作业上,人工智能可以给老师很大的支持。实际上,人机一体化批改试卷已应用到了中高考中,来提高批改的准确度。

抓紧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

吕玉刚介绍,“双减”以来,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据直报平台摸底调查,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

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广大教师积极付出,有91.7%的教师参与提供了课后服务,同时还遴选聘用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

在课后服务中,根据家长需要,各地各校还普遍提供了延时托管服务;此外,有2.1万所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有302.6万名学生参加暑期托管。

不过,有学校反映在开展课后服务方面,还存在师资、场地、经费等不足的问题。

关于师资不足,吕玉刚指出,学校内部要挖掘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积极参与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要按照国家编制标准,以县为单位,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把学校空缺的编制补齐。

解决师资不足的办法还有“系统调”和“外部请”。要在当地教育部门的统筹下,学校之间调剂余缺,安排有能力的学校支持薄弱学校做好课后服务。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合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面向社会遴选一批有志愿从事课后服务的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

关于经费不足问题,吕玉刚指出,中央“双减”文件特别重视课后服务经费保障问题,明确提出要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来保障课后服务经费,具体办法和标准由各省份执行。

“采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要按照规范的程序明确收费标准。也可以两条腿走路,既可以有财政补贴,也可以有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经费保障问题一定要解决,现在少数还没有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地方,要抓紧落实,教育部将加强督办。”吕玉刚说。

各地各学校资源不同,有的学校开设了上百项课后服务素质类活动,有的农村地区学校则显得捉襟见肘。这会否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

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双减”文件要求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近期,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各地统筹优质科普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

该负责人还介绍,各地还明确优先将农村学校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费用。因此,区域内学校经费保障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不会造成不公平。

(作者:王峰 编辑:包芳鸣)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