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代工模式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销售费用5年增长10倍 超越净利润
- 2021-11-22 16:31
- 长江商报
原标题:三只松鼠代工模式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销售费用5年增长10倍,反超净利润市值缩水200多亿。
来源:长江商报记者赵洁
“双十一”后,零食巨头三只松鼠(300783。SZ)产生后遗症。
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双十一”在直播间买的三只松鼠的坚果每天都在变质发霉,还有消费者提到面包和牛肉粒的变质发霉。接下来的几天,事件持续发酵,各大社交平台都充斥着对三只松鼠的抱怨。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这已经不是三只松鼠第一次发生食品安全危机。2017年,3只松鼠开心果因霉菌超标导致食品不合格被罚款5万元。去年10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报告称,三只松鼠的原脆薯致癌物超标。
“我们不生产零食,只是做零食的搬运工。”有分析指出,三只松鼠的代工模式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根源。从电商平台起家的三只松鼠,一直坚持资产轻战略,即没有自己的工厂,只掌控研发等核心环节;d、质检和销售,以及生产、运输等所有其他环节都外包。结果,产品的控制力薄弱,产品质量问题成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代工模式造成食品安全频发,三只松鼠的营收和利润难以平衡,公司净利润已经被销售费用赶超。
财务报告显示,三只松鼠的销售费用从2014年到2019年增长了10倍,从2.34亿元增长到22.98亿元,2021年上半年达到11.07亿元,其中最关键的推广费和平台服务费为7.21亿元,同比增长81%。
净利润方面,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三只松鼠的数据分别为2.39亿元、3.01亿元和4.42亿元,增速分别为-21.43%、26.21%和67.35%。
二级市场,过去18个月,三只松鼠连续被大股东减持,股价暴跌超过50%。最新市值147.93亿元,高点缩水200多亿元。
频繁的食品安全
“双十一”事件后,有网友发帖称“我买的三只松鼠的坚果天天发霉”。早在11月4日,网上就有关于三只松鼠的面包和牛肉粒发霉的投诉。
对此,三只松鼠表示,公司已向消费者支付了赔偿,产品质量追溯无异常,最终原因仍在调查中。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精神,我们会尽快查明。
这三只松鼠的产品质量之前就被质疑过。2020年,根据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薯片中外对比比较试验报告》,在被调查的15个品牌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大于2000g/kg的品牌只有3个(欧盟设定的丙烯酰胺基准水平为750g/kg),三只松鼠薯片就是其中之一。
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三只松鼠”可以得到1583个结果。它涉及到枣、核桃的虫蛀霉变、水果罐头中食用的虫蛀、手工去皮杏仁中含有的鸡蛋、鸭脖肿胀、牛肉干霉变等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被消费者投诉,三只松鼠还被监管处罚。2017年8月,3只松鼠因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被芜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罚款5万元,违法所得被没收2505.89元。同时,他们计划没收材料。2021年5月10日,监管通知称,重庆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销售的松露,名义上是安徽芜湖三只松鼠有限公司重新包装的,从过氧化值(以脂肪计)来看,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在谈到食品安全风险时,三只松鼠提到
Wind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10月20日-11月11日),三只松鼠股价上涨15.14%,11月19日收于36.89元/股。但这与2020年5月18日三只松鼠最高股价90.83元/股相差甚远,跌幅超过50%,市值缩水约200亿元。
代工模式短板。
“我们不生产零食,只是做零食的搬运工。”产品频频被投诉的背后,是三只松鼠“品牌代工”商业模式的弊端。
根据三只松鼠的招股书,对于坚果、干果、干果等需要油炸、冻干等中间加工工艺的产品,公司一般会与公司认证的供应商合作,由供应商采购标准化的原料,按照公司要求生产加工中间工艺,最后提交公司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产品筛选和分装。
据其半年报显示,三只松鼠联合34家上游供应商打造了工厂直发模式。代工模式虽然可以节省建厂的高额投入,但薄弱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却为三只松鼠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不仅供应链投入少,其研发也少;d今年上半年投资2613万元,同比增长9.36%,这只是同期7.21亿元营销费用的零头。
凭借代工生产的轻资产模式和早期电商渠道发展的红利期,三只松鼠在双十一各大电商渠道休闲零食销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在代工模式的另一面,三只松鼠与代工的合作以及品控模式也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食品安全。
背后的代工如“安徽被动食品有限公司”20
18年因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泉州市新金佰益食品有限公司”在2019年、2020年因生产不合格食品被当地市场监管局处罚,“雅佳福(福建)食品有限公司”在2019年、2021年因生产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被监管处罚。代工模式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频发使三只松鼠遭受质疑后,三只松鼠于2019年底提出将打造“联盟工厂”,按“四个联盟”(资本联盟、资产联盟、渠道联盟、品牌联盟)、“三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订单)的运营模式,打造全国最大的食品产业新制造园区。
业内认为,品牌只负责产品开发和设计,生产的关键环节全靠代工,自身任务就是树立品牌,搞营销。三只松鼠将生产交给代工厂,这意味着品牌很难对生产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导致对产品把控力度较弱,产品质量问题也就成了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增收不增利市值缩水
电商流量红利期褪去后,三只松鼠业绩增幅已经逊于往期。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三只松鼠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0.01亿元、101.73亿元、97.94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6.05%、45.30%、-3.72%。去年的营业收入出现了下滑的情况。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4亿元、2.39亿元、3.0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0.61%、-21.43%、26.21%。2020年改变了“增收不增利”的现状。
今年前三季度,三只松鼠实现的营业收入为70.70亿元,同比下降2.23%,归母净利润为4.42亿元,同比增长67.35%。在第三季度,三只松鼠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09亿元、0.9亿元,营收同比下降8.59%,净利同比增长18.29%。
对此,三只松鼠的解释是,“报告期内、公司延续2020年基于‘互联网去中心化’环境变化,做出围绕规模与利润的调整。主品牌三只松鼠以利润产出作为战略调整期导向,持续缩减SKU以及聚焦坚果品类的战略使得短期内营收承压。”
此外,三只松鼠营收的七成来自于线上。近年来,线上营销成本越来越高。
2019年和2020年,三只松鼠的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分别为6.60亿元和9.61亿元。而根据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已达到7.21亿元,占当期整体销售费用的65%。此外,相比去年同期3.98亿元的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同比暴涨了81%。
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下,股东频繁减持。去年7月份开始,三只松鼠的境外法人股东NICE GROWTH LIMITED(控制人为IDG资本)、LT GROWTH INVESTME NT IX (HK) LIMITED(控制人为今日资本)相继披露减持公告。
经过多轮减持,IDG资本、今日资本套现的金额分别为13.02亿元、5.54亿元,合计套现18.56亿元。目前IDG资本的套现仍在继续。
- 索尼加强监管PS4游戏中情色内容 引部分开发者不满2019-06-13 10:24
- 腾讯京东成乐融致新新晋股东 乐视网盘中涨超9%2019-06-12 14:03
- “向新而行 ,强大中国车”比亚迪演绎强大中国车2019-05-30 13:57
- 獐子岛扇贝又又又跑路了 证监会和交易所看不下去了2019-05-24 17:27
- “深海勇士”:碧海寻声2019-05-14 13:50
-
2
一加手机启动“五月敞开拍”摄影大赛,让更多故事被影像看见
2021-04-30 13:48
-
3
一加欧洲增长强劲,2021年Q1销量增长388%
2021-04-29 14:14
-
4
转换投资理财模式 中佳华达低风险资产投资策略
2021-02-26 08:52
-
5
哪个比特币钱包更安全,选择币信靠谱吗?
2021-02-05 16:02